『天龙养蚕』蚕病及其防治措施:僵病、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

2022-11-14

根据近几年我区蚕病发生的特点和趋势,春蚕期的蚕病主要为:僵病、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

   (一)僵病

   桑蚕的僵病是指真菌性病害,包括白僵病、绿僵病、灰僵病、曲霉病等。近年桑蚕白僵病多发且局部流行,蚕农损失较重;一些僵病重灾区,由于蚕粪乱堆乱放、随便晾晒和收购僵蚕,造成桑园及养蚕环境受病原严重污染,桑蚕僵病发生和流行将进一步加重。用白僵菌制成生物农药——白僵菌农药,已广泛用于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大量使用白僵菌农药和绿僵菌等生物农药来防治森林害虫也会引起养蚕的僵病暴发和流行。

僵病死蚕和死笼茧

   桑粉虱与桑蚕会相互传染拟青霉菌病(灰僵病),桑园的桑粉虱暴发,在雨水多、湿度大的气候下会诱发桑粉虱发生灰僵病(拟青霉菌病),通过桑粉虱为害叶的传播,会使桑蚕暴发和流行灰僵病。   


(二)桑蚕的病毒病

   桑蚕的病毒病包括: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春季最常见是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

   1、血液型脓病。又称“细胞核多角体病”,是广西常见的蚕病,发病时期常见于4龄、5龄期,重病时狂躁爬行、体躯肿胀、体色乳白和体壁易破,常边爬边流出乳白色脓汁,因发育阶段不同还会出现一些不眠蚕、不结茧蚕、起缩蚕、高节蚕、脓蚕和黑斑蚕等症状。本病病原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小蚕期感染经3-4天发病死亡,大蚕期经感染4-6天发病死亡,温度愈高,发病死亡愈快。传染途径有食下传染和创伤传染。剪断蚕儿的尾角滴出乳白体液者,即可确诊为血液型脓病。

血液型脓病症状

   2、中肠型脓病,又称“细胞质多角体病”,近年某些蚕区有流行趋势。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群体不整齐、空头、起缩、体不转青白蚕色、不食或少食桑叶、下痢,排软粪、白粪、死前吐液等症状。胸腹部空虚似透明状、中肠大部分呈乳白色是该病的典型症状。

中肠型脓的症状


   (三)家蚕僵病、脓病等传染性蚕病的防控措施:

   1、做好养蚕前和养蚕后的消毒。消毒的范围包括:蚕种催青室、小蚕室(小蚕共育室)、大蚕室、贮叶室、上蔟室及其它附属室和周围环境以及蚕架、给桑架、蚕匾、垫盖蚕座的薄膜、蚕筷、扫蚕的鹅毛、盖叶薄膜、蚕网、给叶箩等用具。蚕室和大件蚕具清扫、冲洗干净后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1公斤漂白粉加水25~30公斤)或含有效氯0.5%的强氯精液(0.1公斤含量80%的强氯精加水16公斤)喷洒消毒,室内及蚕具表面应面面俱到,且保持湿润30 分钟以上。木制或塑料的小件养蚕用具可用消毒液浸渍消毒。

   2、去年发生蚕病较重的村屯,要组织全村屯进行环境大清洁、大消毒,清除、深埋或焚烧蚕粪和死蚕烂茧,全面打扫卫生,并用石灰水或漂白粉进行全面喷洒消毒。被污染的水塘可用漂白粉进行水体消毒。

   3、限制白僵菌农药、绿僵菌农药、昆虫病毒农药、细菌农药等生物农药在蚕区中使用,防止因使用生物农药导致蚕病的大暴发和大流行。

   4、做好小蚕的饲养、配送服务,防止小蚕期感染蚕病。要及时加温补湿,给予小蚕适宜的温湿度。小蚕期温度宜偏高,以27~28℃为中心。防止小蚕期低温诱发蚕病。分发和运输小蚕过程中要注意不伤蚕体、防止接触不洁物感染蚕病。

   5、小蚕、大蚕期间要经常用新鲜石灰粉、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6、严格处理病蚕尸体,杜绝乱堆放蚕粪、乱晒僵蚕及在蚕区设点收购或上门收购僵蚕的行为,保持养蚕环境清洁卫生。


单人工卡企业微信.png

分享到:


分享